湖北高路鄂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于2021年10月17日在恩施组织召开了《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恩施(罗针田)段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专家评审会并形成了验收组意见。会后,我单位充分落实验收组意见,现已具备竣工环保验收条件。主要情况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工程建设概况
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恩施(罗针田)段(以下简称建恩高速)于2013年6月开工建设,2019年12月主线建成,2020年7月16日正式通车,总工期72个月,工程实际总投资为79.699亿元,项目全长74.211Km。本项目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纲要》西部地区高速化“八纵八横”中的纵三线,同时是《湖北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的纵线之一,本项目的建设将在鄂西地区形成新的高速公路纵向通道,通过连接沪渝高速可达重庆、武汉、上海;往北可直达安康、西安,向南通过省际间出口通道可连接包茂高速、杭瑞高速,通达长沙、广州、贵阳及昆明,将尽早实现“形成东西贯通、南北连接的交通运输大通道”,使恩施成为武陵山区真正的交通枢纽,从而为我省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以及“中部崛起”战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全线经过恩施州辖区内的建始县和恩施市。路线起于建始县长梁乡陇里北侧的么河口,南段与安来高速公路(G69911)罗针田枢纽互通对接,北段与重庆奉节至巫山(渝鄂界)段(简称奉建高速)对接,东与沪渝高速公路相接。设计车速80Km/h,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4.5m。全线设恩施北收费站、恩施大峡谷收费站、龙凤坝收费站、白杨坪收费站、建始东收费站、建始北收费站,设匝道收费站6处、服务区2处,停车区1处。
工程全线永久性征地7459.06亩,其中农用地占用最多,占到93%;其次为建设用地,占到6.83%,占地最少的为未利用地,占总面积的0.17%。弃土场位置尽量选用山谷沟地,目前沿线弃土场已进行恢复,已覆土绿化平整,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便道尽量选用已有道路,确需设置施工便道时,尽量结合当地地形与居民区,缩短施工便道距离,部分便道施工结束后成为当地居民区生活生产的永久使用道路,减小了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工程土石方977.1万立方米。
本项目实际投资79.699亿元,实际环保投资为15358.4万元(不含水保投资费用),占总投资的1.93%。
2011年8月,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编制了《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至恩施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11年11月28日,湖北省环境保护厅以鄂环函[2011]989号文《关于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至恩施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对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予以批复。
本次验收调查期间,根据2020年8月湖北交投鄂西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提供的《清分前交费车流量区间报表》对建恩高速各站点间车流量进行统计。试营运期全线平均车流量(折合成标准小客车)为1598PCU/日,车流量为预测初期车流量的22.96%,占环评营运中期全线车流量均值的13.22%,由此可见,目前全线车流量较小。
(二)工程变更情况
根据调查报告,与环评阶段相比,本工程路线长度减少了0.819km。原环评阶段路线与实际路线存在优化和调整,线路横向位移超出200m路段共有2处,变更长度共计约9.14km,占原环评总长度的12.3%。
调查报告提出,项目实际完成的桥梁数量较环评减少了22座,工程实际完成隧道2座,隧道总长3237.5米,隧道总长增加了1387.5米。工程实际永久占地面积比环评阶段减少了972.94亩,弃渣场面积增加了77.8965亩。
(三)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调查报告,本工程环评报告中确定的声环境敏感点共40处。通过调查核实,公路沿线两侧距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共有声环境敏感点40处,环评24处环评敏感点(均为村庄)均计入本次竣工验收调查,新增20处敏感点。
本工程沿线主要涉及的地表水有两溪河、广润河(闸木水)、马口河、找龙坝河、刷把溪、清江。
二、环境保护和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一)生态环境
环评批复要求,“妥善收集保存剥离表层土壤,用于临时用地和弃渣场的生态恢复,临时占地施工结束后应因地制宜、复垦为耕地或林地。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应选用本土地树种进行植物工程治理。”
调查报告提出,工程施工过程中特别注重环境保护工作,为减少临时占地,预制场、料场和堆料场都设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尽量选用已有的道路作为施工便道,减少对基本农田的占用,靠近立交或辅助设施路段的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尽量选择在互通立交或服务区、停车区等永久占地范围内,以减少这部分临时占地量,有效保护沿线的耕地。施工营地、钢筋加工场等在占用前按照水土保持和环保要求,进行了表土剥离保存,并集中堆放,堆放场设置挡墙,同时播撒草籽,减少表土在堆放过程中的流失,临时占地使用完毕后拆除上构,返还表土,进行复耕和绿化恢复。
(二)声环境
环评批复要求,“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并选用低噪声作业机械,在居民区、卫生所、福利院等敏感路段的高噪声作业尽量安排在昼间,在学校等敏感路段应避开教学时间,特殊情况需连续作业的应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在利用现有道路运输施工物资时,应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并尽量在昼间进行运输。”
根据声环境预测结果,在K79+450~79+750、K92+350~K92+650、K107+750~K108+050路段两侧设置4.5米高的声屏障,K93+750~K94+050路段两侧设置4米高的声屏障,K42+250~K42+550、K100+050~K100+450和K56+950~K57+250路段左侧分别设置3.5米、4米和4.5米高的声屏障,K59+950~K60+250和K108+350~K108+650路段右侧分别设置4.5米和4米的声屏障,K104+550~K104+850路段左侧36户居民安装通风隔声窗,确保营运期环境敏感点达到相应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对远期超标的沿线敏感点实施跟踪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增补和完善防治噪声污染措施。商请并配合地方规划部门合理规划沿线土地的使用,严格限制在线路两侧超标范围内规划新建住宅、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
调查报告提出,施工期间委托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对沿线敏感点进行了施工期噪声监测,对敏感路段采取设置临时隔档等措施减少噪声污染影响,在居民集中区尽量避开了夜间施工作业,保证沿线居民正常作息时间。工程施工结束后,建设单位共设置了24处敏感点设置了5183m声屏障。根据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验收监测结果,全线的声敏感点状况良好,均能够满足相应的标准限值要求。建议运营单位加强沿线管理,预留资金进行跟踪监测。
(三)水环境
环评批复要求,“强化跨越清江、马口河、闸木水桥梁的车辆防撞护栏和桥面雨污水、车辆事故废水的收集处理系统设计,设立警示标志。加强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落实运输事故的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并纳入当地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
调查报告提出,已根据环评报告及批复意见要求设置车辆防撞护栏和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及配套的事故容纳池。相关应急预案已提交至当地政府备案。
环评批复要求,“加强施工期环境管理。施工营地、混凝土拌合站应设置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加强桥梁施工管理和施工泥浆、废水的处理处置,严禁污水和污泥直排进入水体。”
调查报告提出,施工营地、拌合站尽量远离河流、沟渠等地表水体,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严禁将废弃物倾倒或抛入水体,集中收集后及时清运至指定地点堆放,统一清运,施工营地设置了简易厕所和化粪池,经过处理后用于附近居民农田。拌合站、预制场和物料堆场等施工场地设置了沉淀池,砂石材料的冲洗废水和机械设备的淋洗废水等经过处理后排放。
按环评要求,服务区和收费站均设置了地埋式二级生化处理装置,经处理达标后后排入至附近农田用于灌溉。经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监测,结果显示污水处理系统运作良好,污水能够达标排放。
(四)环境空气
按环评要求,施工期灰土拌合站站址远离居民区或敏感点下风向上设置,且对灰土拌和、散体材料等进行防风遮挡、苫盖措施,拌合设施都采取了除尘设施,有效减少了扬尘。营运期间,本工程全线服务设施未设置锅炉,取暖采用空调制热。
(五)其他
环评批复要求,“优化路线设计、控制互通立交、服务区、停车区等的占地规模、减少路基占地宽度,预制物料场和堆料场等应设置在永久征地范围内,严格控制施工范围,减少林地和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占用。占用耕地和林地应依法履行占地手续,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土地调整、征地补偿及拆迁安置工作,放置次生环境问题。”
调查报告提出,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拆迁安置办公室,配合协助政府部门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土地拆迁安置充分征求沿线地方政府及受影响群众的意见,同时,对沿线群众比较敏感的补偿方式、标准、实施办法等进行公示,保障群众利益。”
环评批复要求,“在下阶段隧道设计和施工前应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制定隧道涌水和环境预警预案。隧道施工对涌水控制按照“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实施,防止对当地水文环境产生影响。”
调查报告提出,在隧道设计和施工前进行了详细的水文地质勘探工作,制定了隧道涌水和环境预警预案,隧道施工对当地水文环境未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环评批复要求,“在下阶段设计中应进一步优化细化环境保护设施,在环保篇章中落实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各项措施及投资。在施工招标文件、施工合同和工程监理招标文件中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应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展项目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理工作并定期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施工期环境监测报告和监理报告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之一。”
调查报告提出,建设单位在招投标阶段就将环境保护纳入招标文件中,监理单位在工程监理中设立了环保专项监理,负责沿线的环境保护督查工作,建设在施工期委托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进行了施工期监测。
环评批复要求,“工程规模、路线、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保护措施等发生重大变更时,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重新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调查报告提出,本项目未发生重大变更。
三、环保设施运行效果和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一)生态环境
调查报告提出,项目弃渣场现多已进行恢复,已覆土绿化平整,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钢筋加工场、拌合站等临时用地现已平整,并交付当地使用,施工便道为当地原有道路。
公路沿线排水系统较为完善,跨河桥梁桥面排水通过桥面径流收集管道引入地面排水沟渠,在路基段则以尽量不改变现有水系、不降低原有沟渠使用功能为原则,修建梯形排水沟,疏导路面排水,避免对当地农田的冲刷。路基边坡采用生态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方式,中央分隔带、边坡、互通立交以及沿线设施区等采用当地物种进行了绿化。公路接线工程完成植物绿化面积348.12hm²,其中栽植乔灌木57.29hm2,种植灌木572288株,植草290.83hm2。目前绿化工程均已完成,公路景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基本协调。
(二)声环境
调查报告指出,在全线24处声环境敏感点设置了声环境监测点位,监测及类比结果表明,在现状车流量条件下,评价范围内的所有敏感点昼、夜间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相应限值要求。
调查报告提出,加强在营运期间对敏感点的跟踪监测,在监测中一旦出现超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设置声屏障、安装隔声窗、加强绿化等措施,以避免噪声扰民的情况出现。
(三)水环境
调查报告提出,本工程在施工期委托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实施施工期环境监测工作,所有监测结果均不超标,说明工程施工对沿线水体水质影响较小。
试营运期,委托湖北省协诚交通环保有限公司对沿线水环境进行验收监测。通过对两溪河、广润河(闸木水)、清江取样监测,所有监测结果均不超标;同时对恩施大峡谷收费站、龙凤坝收费站、白杨坪收费站污水处理设备进出水进行监测,所有出水口水质均能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
(四)环境空气
本工程沿线服务设施均无锅炉,冬季取暖采取空调加热,热水等全部采取电能,因此营运期本工程对环境空气影响较小。
(五)固体废弃物
根据调查报告,本工程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服务区、收费站等辅助设施产生的生活垃圾,所有服务设施均设置了垃圾箱等,并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时清运。
(六)公众参与
本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208份,其中沿线居民100份,司乘人员100份,管理部门8份。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司乘人员对公路工程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基本满意,100%的受访者对本公路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评价为满意或基本满意,无人表示不满意。
调查报告提出,各调查单位对本公路环境保护工作均表示满意。项目组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利和湖泊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建始县分局、恩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恩施市水利局、恩施市农业农村局、建始县林业局、建始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8家单位进行了调查走访,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单位对本工程建设均赞同,认为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且该公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没有不利影响。
四、自验结论
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恩施(罗针田)段环保审批手续齐全,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其批复文件提出的主要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可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公示期:2021年11月17日至2021年12月17日
举报电话:
程先生 0718-8213446
湖北高路鄂西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2021年11月17日
附件1:银川至北海高速公路建始(陇里)至恩施(罗针田)段竣工环保验收调查报告
附件:/default/uploads/images/20211117/02acf61a9d501a7e1c2934f89676c6e1.pdf
Copyright(C)2020 www.jtexjs.com 版权所有:湖北交投鄂西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地址:湖北省恩施市黄泥坝,施州大道310号 邮编445000
鄂ICP备20003734号-1 电话:0718-8213446 邮箱:exgsgl@126.com 管理登录